黑头威森莺(英文名:Wilson's Warbler,学名:Cardellina pusilla),是雀形目森莺科红脸森莺属的鸟类。小型新世界森莺。以绿色上身和黄色下身为特征,翅膀圆润,尾巴修长。雄鸟具有显著的黑色头顶斑块,而雌鸟的这一标记可能缩小或缺失。其繁殖范围广泛,覆盖加拿大至美国西部,冬季迁徙至墨西哥直至中美洲南部。该物种偶尔作为罕见迷鸟出现在西欧。
外形特征:体长约10-12厘米,体重介于5.4-10.5克。雄鸟繁殖期羽毛,上半身黄橄榄绿,额头、眼纹、颊部和整个下体柠檬黄色,顶冠黑色形成明显的斑块。雌鸟相似但整体较暗淡,顶冠变化多样,可能全橄榄色,黑色并杂有橄榄羽毛,或均匀黑色,黑色顶冠平均较小。幼鸟与同性别成鸟相似,但更暗淡,黑色顶冠减少或缺失,前额更橄榄色。西方族群通常更鲜亮,顶冠更广泛。
鸣叫特征:其鸣唱是一系列响亮下降的叽叽喳喳声,叫声为扁平的“chuff”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放林地的灌木丛或茂密的灌木丛中,尤其偏好湿润地区的树林、溪流、池塘、沼泽和潮湿的空地。在非繁殖季节,可见于过度生长的空地、咖啡种植园、森林边缘、落叶林、热带常绿林、松橡林、红树林、荆棘灌木丛、河岸林、灌木田野和混合森林。
生长繁殖:筑巢始于三月初,延续至八月。雌鸟主要负责筑巢,巢通常由植被构成,内衬草和毛发,置于苔藓或莎草中,位于灌木基部。每窝产2-7枚蛋,蛋色为奶油色或淡白色,带细微红斑。幼鸟晚熟。山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筑巢成功率一般高于沿海种群。幼鸟孵化需11-15天,离巢需8-13天;成鸟照料它们数周。部分山地种群实行一夫多妻制。常被褐头牛鹂寄生。
区别辨识:与黄莺区别明显,后者体型不同,翼上有黄色标记,尾羽有黄色斑点。雌鸟和幼鸟可能与无黑色顶冠的其他莺类混淆,但通过尾部动作、体型差异和叫声可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美西部和北部,越冬于中美洲,包括墨西哥至巴拿马。
其他:长期趋势分析显示,特别是在物种分布的西部区域,种群数量正在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河流生境的大规模破坏所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头威森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头威森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