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肩雕(英文名:Eastern Imperial Eagle,学名:Aquila heliaca),是鹰形目鹰科雕属的鸟类。又名: 御雕,大型猛禽,别称御雕。其身披暗褐色羽毛,头部和颈部呈淡褐色,缀以黑斑,肩部具有一抹醒目的白色。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至西伯利亚中部,迁徙至东洋界、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过冬。白肩雕偏好山地、草原、丘陵、河流砂岸等地,最高栖息于海拔1,400米的高处。在中国,白肩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
外形特征:白肩雕是大型猛禽,体长68至90厘米,翼展1.76至2.2米,雄鸟平均重2.62千克,雌鸟平均重3.9千克。全身黑褐色,背部具光泽,肩部有白色羽毛。头部和颈部为褐色,点缀以黑斑。尾部灰褐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雌雄差异明显,雌鸟体型较大,重约10%以上。幼鸟的羽毛颜色较浅,带有深褐色条纹。
鸣叫特征:白肩雕主要在繁殖季节发出叫声,其主要叫声为深沉、刺耳的‘owk owk...’或‘kraw-kraw...’,连续快速重复8至10次,比金雕的叫声更深沉、更粗糙。
生活习性:白肩雕栖息于山地、草原、丘陵、河流砂岸等地,最高可达海拔1,400米。偏好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出现在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或在空中翱翔,或长时间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岩石和地面上。飞行缓慢,类似鹫。以啮齿类、松鼠、花鼠、黄鼠、跳鼠、仓鼠、田鼠、旱獭以及鸽、鹳、雁、鸭等鸟类为食,偶尔食动物尸体和捕食家禽。
生长繁殖:白肩雕在4至5月间产卵,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有褐色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雌雄共同孵卵约一个半月。雏鸟为晚成性,约43天出壳,55天以后离巢。白肩雕属于单配性动物,即雄鸟和雌鸟整个哺育期都会在一起,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
区别辨识:白肩雕与金雕相似,但体型较小,肩部的白色羽毛和尾部的黑色横斑是其显著特征。与西班牙雕相比,肩部的白色羽毛更加有限,下体羽毛颜色更深。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欧洲东南部至西伯利亚中部,迁徙至东洋界、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过冬。在中国,白肩雕在沿海的旅顺、福建、广东等地,以及甘肃西北部有记录,为少见的旅鸟和冬候鸟。
其他:美国普渡大学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亚地区的白肩雕可能是世界上最忠实的鸟类,成年鹰不会与自己的配偶失散,显示出极高的忠诚度。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肩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肩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