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莺(英文名:Mangrove Warbler,学名:Setophaga petechia),是雀形目森莺科橙尾鸲莺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北美、中美及南美地区,从美国极南部至西印度群岛至中美沿海和南美。其最显著特征为亮丽的黄色羽毛和独特的头部斑纹。
外形特征:黄林莺体长10至18厘米,翼展16至22厘米,体重7至25克,平均约16克,但在美国种群中的繁殖成鸟仅重9至10克。上体绿色带黄,下体黄色较淡,黑色橄榄色的翅膀和尾巴边缘带有黄色,形成不明显的翼带。眼睛、喙暗色,脚部橄榄色至暗橄榄色。夏季雄鸟个体尤为醒目,全身呈明亮的黄色,上体绿金色,胸部和侧腹有淡锈红色条纹,因这些特征得名petechia(肝斑)。雌鸟较雄鸟稍显暗淡,尤其是头部。
鸣叫特征:鸣唱旋律丰富,可描述为“sweet sweet sweet, I'm so sweet”,但随种群而异。叫声包括柔和或尖锐的‘chip’或‘ship’声,尤其在雄鸟歌唱结束后由雌鸟发出。此外,它们还发出嘶嘶声以防御领域,‘seet’声可能是一种专门的牛鸟警报。
生活习性:黄林莺繁殖于北美的温带地区,南至墨西哥中部,偏好湿润的树林或灌木丛生环境,冬季迁徙至中美和南美洲。它们主要以毛虫为食,占饮食的60%,同时也会捕食其他昆虫、蜘蛛和少量浆果。栖息地包括河流边的湿润地带、柳树丛和其他有小树的潮湿地区。非繁殖季节通常成小群体活动,繁殖期间则表现强烈领地性。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开始于5月至6月,筑巢于树上,巢呈杯状且坚固。雌雄共同育雏,雌鸟负责筑巢和孵卵,雄鸟负责保卫巢区和觅食。每窝产卵3至6枚,孵化期11天,幼鸟孵化后由双亲喂养约8至9天,随后离巢。热带种群繁殖周期较长,需超过100天。一次繁殖成功率约为55%。
区别辨识:与金黄林莺和红冠林莺的区别在于头部颜色,夏季雄鸟的头部有锈色帽或面罩。红冠林莺的冠羽更明显,而金黄林莺的头斑范围和色调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覆盖整个北美洲,南至墨西哥中部;非繁殖区域扩展至中美洲和南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岛屿。
其他:黄林莺对人类有益,因其在繁殖季节大量捕食害虫,且其美丽的羽毛和悦耳的歌声吸引了生态旅游。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林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林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