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鹰雕(英文名:Javan Hawk-Eagle,学名:Nisaetus bartelsi),是鹰形目鹰科鹰雕属的鸟类。中等大小的猛禽,分布于爪哇的热带森林中。作为印尼的特有种,被誉为印度尼西亚的国鸟,通常被称为Garuda,源于印度教和佛教神话中的神鸟形象。其显著特征为红褐色的头颈和密集的黑色斑纹。
外形特征:爪哇鹰雕体长约60厘米,具有鲜明的黑色垂直条纹和白色喉部,以及深色上体和白底带重横纹的下体。成鸟头部和颈部红褐色,腹部、两胁和大腿有厚重的横纹。尾部相对较长,带有3-4条暗色带。幼鸟头部和下体呈红褐色至淡黄色,下体无斑纹,头颈颜色较暗。成鸟虹膜黄色,幼鸟虹膜蓝灰色;蜡膜灰黑至灰色;脚黄色。
鸣叫特征:一般沉默,但在繁殖季节会发出双音节的尖锐拉长哨声“kee-heee”,以及一系列管笛式的哨声,最后一音节加重“kwip-kwip-kwip-kweee”。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爪哇的湿润热带森林,偏好原始森林,但也可见于次生林和茶种植园等受扰动的环境。活动范围广泛,从海拔200米至1200米,偶尔降至海平面,最高可达3000米。成鸟多定居,而幼鸟和未成熟个体在扩散期间会穿越次生生长的栖息地。以多种脊椎动物为食,包括鼠类、松鼠、树鼩、猴子、苏门答腊臭鼬、小型鹿类、家鸡、雉鸡、鹌鹑、鸽子、蟆口鸱、啄木鸟、鹎、蛇和蜥蜴。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12月至7月。由一对鹰雕使用树枝建造并以绿叶装饰的巢位于高树上,离地面高度在15至50米之间。巢的直径约70至150厘米,深度20至56厘米。每次仅产一枚白色带有小褐色斑点的卵,孵化期约为47至48天,主要由雌鸟负责。雏鸟孵化后约70天离巢,幼鸟可能与父母共处一年以上。
区别辨识:与体型明显更大或更小的同属鹰雕相比,爪哇鹰雕头部和颈部的深红褐色更为突出。幼鸟头部和下体的红褐色至淡黄色以及下体无斑纹也是辨识要点。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CITES: 附录二
地理分布:爪哇鹰雕为爪哇岛的特有种,分布于从乌戎库龙远西至阿拉斯普尔沃远东的多个森林地带。主要栖息于山区,包括东爪哇的森普岛、婆罗腾格塞梅鲁国家公园、默鲁贝蒂里国家公园和阿拉斯普尔沃国家公园。
其他:爪哇鹰雕面临着非法贸易和栖息地丧失的双重威胁,尤其是幼鸟和未成熟个体在扩散期间容易落入人口密集区,增加了被捕获的风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爪哇鹰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爪哇鹰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