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鹰雕

Blyth's Hawk-Eagle Nisaetus alboniger

马来鹰雕(英文名:Blyth's Hawk-Eagle,学名:Nisaetus alboniger),是鹰形目鹰科鹰雕属的鸟类。以英国动物学家爱德华·布莱斯(Edward Blyth)命名,他在1810年至1873年间担任孟加拉亚洲学会博物馆馆长。马来鹰雕分布于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岛屿,以及婆罗洲,栖息于海拔500至1500米的山地常绿森林。

外形特征:成年马来鹰雕上体呈深褐色至黑色,下体具显著的黑斑纹,白色底色。飞行时可见宽阔的圆形翅膀和尾部一条宽阔的白色横带。头部有小而不太显眼的冠羽。幼鸟上体较暗,头和下体颜色偏棕黄色,眼虹膜灰色至淡黄色,喙灰黑色,脚黄色至黄白色。与成年相比,幼鸟尾部条纹较细。

鸣叫特征:在繁殖季节较为活跃,常见鸣声为连续的尖锐哨音“kleee kleee kleee”,有时前缀一两个较轻的音符,如“kee-kee-kleeee”。

生活习性:马来鹰雕偏好在山地森林中活动,偶尔会降至低至200米的地带,最高可达2200米。成鸟通常定居,而幼鸟在扩散期间可能通过低地开阔地带。它们以树栖哺乳动物、蝙蝠、鸟类和蜥蜴为食,甚至报道过捕食家鸡。捕猎时,它们从隐蔽的高树冠处敏捷飞行,捕捉猎物。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信息甚少,已知在马来半岛有筑巢记录,孵化期在11月,单个雏鸟从12月末持续至次年4月末。在苏门答腊,观察到10月中旬有求偶和收集筑巢材料的行为,7月18日发现活跃的巢穴。巢由树枝构成,位于森林中大型突出树木的树冠处,巢中从未发现超过一只雏鸟,暗示每次繁殖仅产一枚卵。

区别辨识:与华莱士鹰雕相比,马来鹰雕体型更大,上体颜色更黑,尾部横带更宽。幼鸟与华氏鹰雕幼鸟相似,但尾部条纹更细,可通过海拔高度(马来鹰雕偏好更高海拔)和体型大小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列入CITES II附录。总体上数量不多,全球种群数量和趋势信息缺乏,但由于长期的栖息地丧失和大面积森林砍伐,其数量疑似在减少。

地理分布:分布于泰国南部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其卫星岛屿(Simeulue、Nias、Mentawai Islands、Belitung)、北婆罗洲和中婆罗洲。

其他:马来鹰雕在开放林地和岛上更密集的树丛中筑巢,每巢仅产一枚卵。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来鹰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来鹰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