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喉唧鹀(英文名:Canyon Towhee,学名:Melozone fusca),是雀形目雀鹀科地雀属的鸟类。体型健壮,尾部长。其特征为全身呈土褐色,喉咙部分为淡黄色,尾巴下方覆盖着橙色羽毛。头部顶部呈红棕色,上胸有杂乱的暗色条纹,通常中央有一个暗色斑点。广泛分布于北美西南部的索诺兰地带,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南部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西部德克萨斯州,南至墨西哥的奥阿哈卡北部,主要避开沿海地区。适应多种生境,从干旱的水道灌木丛到高海拔的松栎林。
外形特征:成年棕喉唧鹀体长约19至25厘米,尾长明显,可达8.2至11厘米。体重介于36.5至67克之间,平均约45克。翅膀长度为8.2至10.1厘米,喙长1.4至1.7厘米,跗蹠长2.3至2.7厘米。全身土褐色,腹部颜色略浅,头部较深,头顶红棕色(墨西哥中部的个体头顶与背部颜色一致)。尾部下方有一片略带红色的区域。性别间差异不大。
鸣叫特征:鸣叫声粗糙,与加州唧鹀的尖锐‘chip’声相比,更像是一系列节奏均匀的音符或短语,类似山雀或主红雀的声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的灌木丛或灌木草原,偏好干燥的环境,如沙漠和干草原中的密集灌木。以种子为主食,常在地上奔跑跳跃觅食。在人类居住区附近,常见于停车场,以车辆散热器上的昆虫为食,受惊时会躲藏在车下。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未详,但已知会在矮灌木上筑巢,雄鸟在繁殖季会在矮灌木和仙人掌上鸣唱。
区别辨识:与加州唧鹀相比,棕喉唧鹀体型略小,整体颜色更淡,喉咙和尾部下方的羽毛为淡黄色而非肉桂色,腹部更白。南部加州唧鹀的沙漠亚种颜色接近棕喉唧鹀,但缺乏明显的胸部暗斑。与红腹唧鹀的区别在于后者有深色面罩,缺乏棕喉唧鹀的淡黄色喉咙和胸部暗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美西南部,包括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南部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西部德克萨斯州,以及墨西哥北部至奥阿哈卡北部,主要避开沿海地区。
其他:曾与加州唧鹀被归为同一物种,称为棕唧鹀,直到分子遗传学证据支持它们应被视为独立的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喉唧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