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胁唧鹀(英文名:Eastern Towhee,学名:Pipilo erythrophthalmus),是雀形目雀鹀科唧鹀属的鸟类。分布于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历史上曾与西部的斑唧鹀共同被视为单一物种。体长可达20厘米,具有显著的黑冠、白尾角和栗色胁部,不同于斑唧鹀的翅膀白色斑点。雌雄羽色差异明显,雄鸟头部、上身和尾巴呈黑色,两胁为暖褐色,腹部为白色;雌鸟则以棕色替代黑色。幼鸟整体呈褐色,有明显的条纹。
外形特征:雄性棕胁唧鹀拥有醒目的黑色头颈、上体和尾部,两胁橙褐色,腹部洁白,眼周颜色随地理位置而异,北方及中部海湾地区的个体为红色,东南部个体则为淡黄色。雌鸟外观相似,但以枯叶般的棕色取代黑色。成年个体全身无斑纹,喙锥形,尾较长且圆润,展开时可见尾角的白色边缘。幼鸟则呈现典型的sparrow样貌,上体为肉桂色,下体偏黄,全身布满深色条纹。
鸣叫特征:鸣唱为短暂的“drink your teeeeea”,开始于尖锐的叫声,以短促的颤音结束。常见叫声为升调的两声,有时被称为“chewink”。
生活习性:栖息于灌木丛生地带,森林边缘,偏好密集的灌木丛。主要活动于地面,通过双足刮除落叶层寻找食物。北方种群迁徙至美国南部过冬,南方种群则为留鸟。食物主要包括昆虫、果实和种子,冬季依赖地面觅食。访问喂食器。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春季持续到夏末,筑巢由雌鸟完成,位于低矮灌木或地面。每窝产卵2至6枚,平均3.6枚,孵化期12至13天,幼鸟约10至12天离巢,之后依赖亲鸟照料约一个月。
区别辨识:与斑唧鹀最为相似,但东方种上体几乎全黑,仅翼折处有一块白色斑点。雌雄羽色差异明显,雌鸟比雄鸟更接近褐色。亚种间辨识要点主要在于眼色,佛罗里达亚种具有淡黄色眼睛。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覆盖加拿大南部和美国东部,非繁殖季节迁徙至墨西哥北部。具体分布包括从加拿大南部至美国中部和东部,南至佛罗里达州,西至德克萨斯东部。
其他:在1585-1586年间,画家John White在北卡罗来纳州罗阿诺克岛废弃的定居点首次描绘了棕胁唧鹀。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胁唧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