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鹰雕

Changeable Hawk-Eagle Nisaetus cirrhatus

凤头鹰雕(英文名:Changeable Hawk-Eagle,学名:Nisaetus cirrhatus),是鹰形目鹰科鹰雕属的鸟类。大型猛禽,此物种又被称为‘沼泽鹰雕’或‘印度凤头鹰雕’,其显著特征为覆盖腿上的羽毛,这是热带地区之外的猛禽所不具备的。凤头鹰雕展现出广泛的羽毛颜色变异,从淡色到深色,随着年龄和换羽而变化,由此得名‘变色’。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远东至大巽他群岛和菲律宾。

外形特征:凤头鹰雕体型中等偏大,身长可达51至82厘米,翼展100至160厘米,体重1.36至1.6千克。其头部相对较小,上体呈深褐色,下体白色或淡色,布满深色条纹。成鸟眼睛黄色至橙黄色,虹膜颜色随年龄变化。幼鸟的羽毛更为浅淡,头颈部分有明显的黑色条纹,腹部和腿部有更深的条纹。存在淡色和深色两种形态,深色形态全身暗色,仅翼尖和尾部有灰色。成鸟的腿羽不会延伸到脚趾之间,这是与其他亚洲Nisaetus物种的主要区别。

鸣叫特征:凤头鹰雕在繁殖季节较为活跃,发出一系列尖锐的哨音,最后音调上升,描述为“kwip-kwip-kwip-kwi-kweee”。也会发出连续的单个尖锐哨音,有时后跟两三个较柔和的音符。

生活习性:凤头鹰雕栖息于落叶林和常绿林,也见于次生林、画廊森林、稀树草原、有树木的村庄、茶园和柚木种植园,通常在低地和丘陵地带,海拔从海平面至2200米,但主要在1500米以下。它们主要生活在森林边缘和开阔的林地,而非密林深处。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变化,一般在12月至5月在婆罗洲、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和马来半岛;11月至5月在印度;4月至8月在爪哇;10月在苏门答腊观察到幼鸟。巢由成对的凤头鹰雕共同建造,位于大树冠层或高枝叉处,巢直径95至105厘米,深度35至120厘米。每窝产一枚白色卵,卵的尺寸为62.2至67.3毫米×48.3至52.8毫米。孵化期约为50天,由雌鸟为主承担。幼鸟在68天左右离巢。

区别辨识:凤头鹰雕鹰雕的主要区别在于,凤头鹰雕的枕部冠羽较短,腿羽不会延伸过中趾基部;而鹰雕的枕部冠羽较长,腿羽会覆盖中趾基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I。尽管广泛分布,但在某些岛屿群体如安达曼群岛和vanheurni亚种,因范围小而可能具有相应的小种群规模。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部、南部和斯里兰卡,向东南延伸至大巽他群岛和菲律宾。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其他:凤头鹰雕的食性广泛,包括小型和大型鸟类、蛇、蛙、蜥蜴和哺乳动物,如松鼠、鼠类、野兔,偶尔猴子和鼩鼱。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凤头鹰雕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