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黑鹀(英文名:Lark Bunting,学名:Calamospiza melanocorys),是雀形目雀鹀科白斑黑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北美中部和西部的草原地带。此鸟体型中等,被指定为科罗拉多州的州鸟。繁殖季节雄鸟通体黑色,翼上有一显著白色斑块,非繁殖季节及雌鸟则呈灰褐色,带有白色条纹。
外形特征:白斑黑鹀是一种小型鸣禽,体长14-18厘米,体重30-51克,拥有短而厚实的蓝灰色喙。繁殖季雄鸟全身黑色,翼上具大片白色斑块;雌鸟及非繁殖季雄鸟灰褐色,胸前有深色纵纹,翼上有较小的白色斑块,下体白色,两胁带暗色斑点。雌鸟在繁殖季时,羽色更偏棕灰色,上体有深色条纹,翼斑较小且边缘呈淡黄褐色。幼鸟外观似雌鸟,但整体更显淡黄色,背部有更大胆的斑点,下体条纹明显。
鸣叫特征:雄鸟在领地上空飞行时发出混合哨音和颤音的歌曲,叫声为柔和的‘hoo’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地环境,如短草草原。迁徙期间和冬季,可在各种开阔地带,从草地到沙漠再到农田找到它们,有时会形成数千只的大群。觅食时,通常在地上跳跃或行走,也会采取独特的奔跑方式追逐快速移动的昆虫。在迁徙和冬季,它们会组成数百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在开放的草原上繁殖,通常与鼠尾草灌丛共生,但也会在一些农业区域如干草田中筑巢和觅食。雄鸟通过空中展示飞行并鸣唱来宣告领地。巢为地面开放的杯状巢,位于草地中。社会上表现为一夫一妻制,但存在广泛的额外配偶繁殖现象。雌雄双方为争夺配偶表现出强烈攻击性。
区别辨识:与相似的雀鹀相比,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是其厚实的蓝灰色喙和大型白色翼斑。雄鸟的全黑体色与白色翼斑形成鲜明对比,易于识别。雌鸟和非繁殖季雄鸟的白色翼斑和棕色条纹有助于与其它类似雀类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加拿大中南部至美国中南部的草原地带,冬季迁徙至墨西哥中北部。
其他:尽管社会上表现为一夫一妻制,但存在广泛的额外配偶繁殖现象,显示了复杂的繁殖策略。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斑黑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斑黑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