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鹀(英文名:Black-fac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小型鸟类。又名: 青头雀、蓬鹀、黑脸鹀、青头鬼儿、青头愣,雄鸟头部呈灰色,腹部黄,背部和翅膀栗色;雌鸟则整体为褐色,具大量纵纹。分布于南部西伯利亚至中国北部,迁徙至东北印度、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过冬。
外形特征:雄鸟成鸟头部、颈部及前胸为灰色,腹部呈黄色,背部和翅膀为饱满的栗色。雌鸟整体为黯淡的褐色,具大量纵纹。两者长约16厘米,喙粗壮呈粉红色。雌雄均具有明显的头纹,雌鸟脸颊橄榄灰,眉纹浅奶油色。
鸣叫特征:鸣叫为尖锐的‘吱’声,金属质感,短促,不构成歌曲。
生活习性:栖息于河流和溪流旁的灌木丛中,偏好湿地、农业和开阔的灌木环境,冬季接近水源。以种子为主食,喂养幼鸟时会捕食昆虫。不断弹尾以显露外侧尾羽的白色边缘。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5月中旬开始求偶,5月下旬至6月中旬筑巢,巢为碗状,由草茎、草根和树叶编织,内垫柔软材料。巢址位于低矮灌丛的地面或近地面的树枝上,每巢产卵5枚左右,卵呈天蓝色带褐色斑点,孵化期12-13天。
区别辨识:雄鸟与其他鹀类的区别在于灰头和黄色腹部;雌鸟与灰鹀、面纹鹀相比,具有更淡的基部纵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南部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部,越冬于北东印度、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偶见于欧洲西部。
其他:未列入中国保护动物目录,种群数量大,但面临非法捕猎威胁,种群呈下降趋势。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头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