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鹀(英文名:Tristram's Bunting,学名:Emberiza tristram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小型鸣禽,特征为头部的黑色与白色条纹形成鲜明对比。繁殖于东北亚的针叶林地带,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该物种在1870年由罗伯特·斯温霍首次描述。
外形特征:体型小巧紧凑,全长约14-15厘米,体重14-21克。头部有条纹,雄鸟头部和喉咙黑色,中央具白色顶冠纹,眼上方有宽白眉纹,耳羽后角有白色斑点,颈部和背部淡锈褐色,腹部白色,胸部及两侧有栗色斑纹。雌鸟色彩较暗,头部灰褐色,具相似的条纹图案,下颌和喉咙呈淡黄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色泽更暗淡。
鸣叫特征:鸣声为高音节后跟拉长音节,常以"chit"结尾,如"hsiee swee-swee swee-tsirririri",与黄眉鹀的歌声类似。叫声为爆炸性的"tzick",重复不规律。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700-1100米的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偏好林下植被丰富的环境。繁殖期间独行或成对,迁徙时结成家族群或小群。胆小且善于隐蔽,主要在地面或林下觅食,以种子和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7月,雄鸟在枝间鸣唱吸引雌鸟。巢建于灌丛或草丛中,呈碗状,主要由干草和细软植物构成。每窝产卵4-6枚,卵色灰色或浅蓝绿色,孵化期13-14天。
区别辨识:与黄眉鹀相比,白眉鹀缺乏黄色眉纹,喉部颜色更深,胸部和两侧的纵纹较少。与田鹀的区别在于头部图案和白色顶冠纹的存在,以及下颊纹的粗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适宜的繁殖地局部常见,近年来没有明显数量下降的证据。
地理分布:繁殖于中国东北、外蒙古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越冬于中国南部、中南半岛北部。偶尔出现在日本、韩国、印度东北部等地。
其他:迁徙期间,白眉鹀可能在沿海地区集结成群。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眉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