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头圃鹀(英文名:Cretzschmar's Bunting,学名:Emberiza caesi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及黎凡特地区,繁殖于阳光充足的开放丘陵地带,冬季迁至苏丹和厄立特里亚北部。偶尔会漂泊到西欧,极为罕见。
外形特征:成年雄性蓝头圃鹀具有灰蓝色的头部,橙红色的颊部、喉部和髭纹,上身呈现温暖的棕红色至土黄色,黑色的羽毛中心形成条纹外观,最亮的棕红色位于未标记的臀部和上尾覆羽较弱的部位。雌鸟和幼鸟的头部图案较弱,更接近于同属的物种,但可通过暖棕色的臀部和白色的眼环加以区分。成年雄鸟的体型比雌鸟和幼鸟更为鲜艳和深色。喙粗壮,呈粉色。
鸣叫特征:鸣唱为三到四个音节的短语,类似“dziree-dziree-dzireee”,声音较低沉,略显粗糙且带有一种嗡嗡声,与同属的物种相似但音调更低。主要的叫声为尖锐的“tchipp”,比同属物种更硬朗、更尖锐,音质不那么金属。
生活习性:蓝头圃鹀主要栖息在地中海气候下的开阔岩石坡地。它们的饮食主要包括各种小型种子,尤其是禾本科的种子,也会在特定时期捕食蚂蚁。几乎完全在地面觅食,不会像同属的物种那样在树叶中觅食或空中捕食。秋季和冬季,小群体可合并形成相当大的聚会,可达数百只,与同属的物种混群。
生长繁殖:蓝头圃鹀在繁殖季节会在地面筑巢,通常产四到六个蛋。它们的繁殖区域主要在地中海半干旱沿海平原和岛屿上,往往在较低海拔处繁殖,特别是在与同属的物种共存的地方。
区别辨识:与同属的物种相比,蓝头圃鹀的头部颜色为灰色而非绿色,喉部为橙色而非黄色。雄鸟成鸟比雌鸟和幼鸟更加鲜艳和色彩更深。可以通过暖棕色的臀部和白色的眼环来识别雌鸟和幼鸟。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南阿尔巴尼亚、希腊大部分地区、克里特岛、土耳其西部和南部、塞浦路斯、叙利亚西部、黎巴嫩、约旦西部、以色列北部和巴勒斯坦;可能还包括伊拉克西北部。越冬于苏丹沿海和尼罗河谷,以及(至少曾经)厄立特里亚东部;一些报道在埃及南部和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和西南部有记录。
其他:尽管繁殖范围有限,蓝头圃鹀却异常容易迷途,被报告出现在英国群岛、法国、荷兰、德国、瑞典、芬兰、波兰、奥地利、保加利亚、马耳他、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乍得、科威特、阿联酋、伊朗、阿曼、格鲁吉亚、加那利群岛,甚至肯尼亚和俄罗斯南部(黑海沿岸的高加索地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头圃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头圃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