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鹤鸵(英文名:Dwarf Cassowary,学名:Casuarius bennetti),是鹤鸵目鹤鸵科鹤鸵属的鸟类。成年个体羽毛松散呈黑色,幼鸟则为棕色。成年侏鹤鸵拥有亮丽的蓝色颈部,颈背下方有一片红色区域,头部顶冠低矮而圆润。极为隐秘的大型不会飞的鸟类,生活在山地森林中,偶尔也会出现在低地雨林,特别是在没有其他鹤鸵种类的区域。
外形特征:侏鹤鸵的体型介于100至110厘米,体重可达17.6千克,是鹤鸵属中最小的成员。成年个体的顶冠呈三角形,后部扁平,腿部粗壮有力,每足三趾;裸露部分的颜色随情绪变化;颈部前侧的羽毛延伸得比其他鹤鸵种类更高。雄鸟个体头部和颈部大部分几乎无羽毛,皮肤颜色从黄色到绿色再到蓝紫色、粉红色、橙色、栗色或绿色不等,眼后至上颈区域常呈现淡蓝色至白色,颈部前侧可能有红色疣状斑块和粉色颊部斑块;颈部基部有一到两个红色斑块,有时位于颈后部并向下延伸入羽毛;顶冠角灰色至黑色,周围环绕着一束黑羽;身体、翅膀(极短)和尾巴(非常短)的羽毛灰黑色,羽毛蓬松似发;虹膜榛色至深棕色;喙黑色;腿灰褐色至棕粉色,前表面有六边形鳞片,腿根部的鳞片变为横向排列,内趾爪长度是其他爪的三倍。雌鸟类似雄鸟,但裸露部分颜色更鲜艳,顶冠通常更长。幼鸟全身羽毛均匀呈棕色,裸露部分暗淡,顶冠初步发育。
鸣叫特征:发出低沉的轰鸣声;还发出短促低沉的笛音,随着强度增加音调升高,最终变成吠声和咆哮声。受到威胁时,会发出低沉的吼声并伴随喙的拍打。在分布范围的西北部("papuanus"),被描述为一系列短促深沉的哼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次生植被区,海拔高度可达3300米,偶尔达到树线附近的3600米。在新几内亚的东北部和东南部,也可见于低地森林,尤其在其他鹤鸵种类缺席的区域。主要以掉落的果实为食,偶尔也会吃菌类、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果实大多从森林地面捡起,偶尔从低灌木或草本植物上摘取。通常单独或以小型家庭群体觅食,偶尔在丰富食物源附近形成较大群聚。
生长繁殖:繁殖记录出现在干季和湿季;在新几内亚西北部(Vogelkop)记录为2月至4月。筑巢于地面的浅坑中,以树叶、树枝等铺垫,通常位于树根之间。每次产卵3至5枚,蛋绿色,尺寸约为128至152毫米×81至90毫米;孵化和雏鸟照料全由雄鸟承担,孵化期49至52天;刚孵出的雏鸟头部和颈部为红棕色,带有不规则的暗斑,喉咙颜色较淡,身体奶油色,背部有宽大的黑棕色条纹,大腿上有两条黑纹,喙和腿为暗粉色,顶冠仅发育为前额和前冠部的扁平盾牌。
区别辨识:与双垂鹤鸵相比,侏鹤鸵主要通过较小的体型、相对较小的三角形顶冠、较大的面部侧面隆起以及缺乏明显的长褶皱和下颈部前方的小或不存在的肉垂来区分。顶冠形状类似于一些单垂鹤鸵,但通常颜色更黑,整体体型更小,且缺乏下颈部前方的大片黄色或红色区域。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至LC(无危)。尽管全球数量被认为是庞大的,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狩猎和某种程度上的捕食,其数量正在缓慢下降。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损失、狩猎压力增加以及捕食问题。自2015年起,由于当前人口似乎稳定,物种被降级为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山脉,包括印尼亚彭岛(鸟头湾)、新几内亚本岛以及新不列颠岛(俾斯麦群岛东南部)。在新几内亚东部的低地也有分布。
其他:历史上,侏鹤鸵曾被澳大利亚自然学家George Bennett首次科学描述,他将这些鸟类带回澳大利亚并确认它们为鹤鸵的新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侏鹤鸵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侏鹤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