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领椋鸟(英文名:Black-collared Starling,学名:Gracupica nigricollis),是雀形目椋鸟科斑椋鸟属的鸟类。俗名: 黑脖八哥、白头椋鸟,大型、不易误认的黑白色椋鸟。头部和下体白色,具黑色领环,眼周裸皮黄色,喙黑色,脚浅灰色。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至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包括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已引入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外形特征:体长27-30.5厘米,重122-178克。成鸟头部、下胸、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常带灰褐色调;上胸至颈部有黑色领环;背部暗赤褐色,臀部白色;翅膀较背部更深的赤褐色,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初级覆羽全白,次级覆羽黑色带显著白尖;尾巧克力色,尾羽尖端白色,外侧尾羽尖端更宽;虹膜深棕色,眼周裸皮黄,喙黑色;腿铅灰色至暗紫棕色。雌雄相似。幼鸟头部、颈部和胸部棕灰色,有白色条纹,背部比成鸟更棕,翼上白斑较少。
鸣叫特征:叫声包括尖锐的颤音和悦耳的音符,以及刺耳的哨声;伴侣间展示时发出双音节'tiu tiu'声;刺耳的'kraak'声可能为警报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脚平原、草地、农田、灌木丛、荒地、草坡等开阔地带。主要在地面觅食,包括在放牧牛群中寻找食物,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食物包括蚯蚓、蚱蜢、蟋蟀和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中国为3-7月,在缅甸和东南亚为2-8月,可能多窝繁殖。通常为一夫一妻制。巢为大型、不规则的穹顶结构,由树枝、稻草和草制成,内部铺垫羽毛、草和花朵,置于田野中的树木或开阔地带附近。巢可能年复一年被重复使用。每窝产卵3-5枚,颜色从蓝色到蓝绿色。
区别辨识:与斑椋鸟相比,黑领椋鸟体型更大,喉部和头顶白色,眼周裸皮黄色,缺少明显的白色翼纹,喙全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部(自福建至云南)、缅甸(除西部和西南部)、泰国北部半岛、越南和柬埔寨南部印度支那。已引入台湾、马来西亚半岛和新加坡。
其他:由于森林砍伐导致的生境改变似乎对该物种有利,使其分布范围扩大。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领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