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椋鸟

Burmese Myna 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红嘴椋鸟(英文名:Burmese Myna,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是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直译: 酒红胸椋鸟,原名酒红胸八哥,头部接近白色,嘴部红色(或黄色),眼带近黑色。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云南等地,偏好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常活动于河谷耕作区。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的椋鸟,头部几乎全白,有一条黑色的眼带。成鸟上身暗灰色,背部有白色初级飞羽基部斑块,下身大部分呈灰粉红色。幼鸟颜色较淡,冠部更偏棕色,虹膜颜色随年龄变化。飞行时可见灰白臀部,尾端白色,翼上有明显的白色斑点。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刺耳的“chew-ii”声,以及类似“tchew-iri-tchew-iri-tchieuw”的声音,觅食时有叽叽喳喳的叫声,类似于家八哥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草地、果园、耕作区、半沙漠地带,以及森林边缘的大片空地。通常以群居形式活动,常见于成对或小群体,与其它椋鸟如丛林八哥家八哥共处。夜晚聚集在竹林、芦苇或甘蔗丛中形成嘈杂的夜栖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至11月,可能有多窝繁殖。巢为大型乱堆状,筑于树洞、屋檐下或茅草屋顶中。蛋蓝色带有光泽,具体窝卵数未知,平均蛋尺寸约为27.4×21.1毫米。

区别辨识:红胸八哥的区别在于其窄黑眼带,以及较灰的下身颜色。幼鸟与稀有的粉红椋鸟幼鸟相似,但可通过颜色差异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范围内较为罕见,但在缅甸分布广泛,数量似乎因人类活动导致的适宜栖息地增加而上升。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缅甸,从密支那至仰光,中国仅在云南极西南部有记录。可能在印度东北阿萨姆邦的干涸山谷中出现。

其他:适应了人类改造的栖息地,数量因持续的栖息地退化而增加,特别是在缅甸相似环境中的丰富程度预示着其在印度也可能存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嘴椋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