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拟啄木鸟

D'Arnaud's Barbet Trachyphonus darnaudii

东非拟啄木鸟(英文名:D'Arnaud's Barbet,学名:Trachyphonus darnaudii),别称东非拟鴷,是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非洲地拟䴕属鸟类。羽色呈棕色、黑色和黄色相间,并有橙色点缀;背部与尾部具白色斑点,胸部有显著黑色横带,臀部鲜红色,喙短而偏灰棕色。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的开阔林地、草原和灌木地带,尤其喜欢靠近废弃的马赛人营地(manyattas)。

外形特征:体长16–19厘米,体重17–50克。指名亚种羽色棕色、黑色、黄色和橙色交杂,斑驳纹路明显;背部和尾部具白色斑点,头部杂有橙色斑点;喉部有小块黑斑,延伸至胸上部,胸部有明显黑色横带,下体主要为黄色,臀部鲜红色;喙短且为灰棕色。boehmi亚种头顶纯黑无斑,喙色较深。emini亚种下体以白色为主,喙色较浅而偏黄,上部颜色较深,胸部黑带更宽,全黑的颏部与喉部。雌雄同色,幼鸟颜色较暗淡、黄色较少。

鸣叫特征:东非拟啄木鸟拥有复杂的鸣叫系统,多以二重唱形式呈现。歌曲分为A、B两种类型,旋律各异,常以'ker-ka-tee-too-tle'形式组合,可连续重复约3分钟。群体成员会在合唱前进行问候式合唱。面对威胁时会发出响亮的'tik'或尖锐的'shreee-eek'报警声。幼鸟的乞食声为柔和的'trill'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非洲东部180–2000米的开阔地带、林缘草地和灌木地区,尤其喜欢靠近废弃的马赛人营地,偶尔也在保护区的设施附近活动。通常以小群体在地面或低处觅食,食物包括各类水果、种子和昆虫(如蚂蚁、白蚁和蝗虫等),遇到危险时迅速躲入附近灌木丛。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随地区降雨情况而定,通常在雨季前后。巢穴为直入地面的隧道,深45–90厘米,内设侧室以避免洪水侵袭,垫有草料。巢域面积约100公顷,由家庭群体守卫。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和育雏期具体未知,但大多由亲鸟完成。幼鸟出巢后跟随成鸟乞食,晚上和恶劣天气时返回巢穴栖息。

区别辨识:红黄拟啄木鸟黄胸拟啄木鸟相比,东非拟啄木鸟体型较小,头部黑色斑点明显,羽毛中橙色和红色较少,喙较短且偏灰棕色。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东部,包括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索马里和肯尼亚,海拔180–2000米,索马里地区可达海岸线。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东非拟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东非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